近期棉花会议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咱们先对近期行业观点做下汇总。产业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基本面上需求还是收缩的,出口也没有多少期待,边际走弱概率较大。消费下行已成既定事实,但在中国因素的支撑下韧性需要观察。积极的方面有三点:第一是新年度种植季已经来临,全球棉花主产国有下调种植面积的意向;第二,下游纱布去库存情况较好,且中印越的开机负荷均大幅回升;第三是国内外种植成本对棉价形成一定支撑。但棉价上涨也面临着压力,外单少的同时外棉和新疆棉价差也不够大。宏观上海外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中美关系走向至关重要,包括棉花在内的大宗商品震荡幅度将显著加剧,区间震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如何控制风险应该是企业经营第一要务。

另一方面,最近很多年轻人面临毕业选择城市的困扰,这里统一和大家分享下本人眼中的国内格局变化。区域经济的天平正在重新校准,2022年减少85万人口,23个披露数据的省份有16个自然负增长,京津冀整个区域的人口流失规模从去年的29.84万扩大至42.3万。北京连续六年的常住人口“温和”负增长,去年继续减少了4.3万,天津连续两年人口净减少10万,河北2021年减少15.84万,2022年减少28万接近翻倍,形式很不乐观,其中自然负增长12.7万人,剩下的都是净流出。河北的产业结构、经商环境和收入水品跟北京形成断层,无法兜底。相对比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今年3月2日沪深航线第一次全口径超越了京沪航线,最近飞往深圳的飞机客舱里挤满了长三角IC(半导体芯片)厂商,似乎长三角管生产,大湾区找市场这一现象正在显现。另外还有一个信号,广东福建同时加速永广高铁建设,这条大动脉北端连接沪苏杭,向南通向广深港,设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极大缩短了两大城市群的空间距离,似乎中国最会做生意的城市全都连了起来。

未来5-10年,随着内部最大的靴子落地,外部最大的风险还没落地,区域经济的天平正在重新校准,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将迎来变化。一方面,过去五年京津冀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行政资源的力量,北交所、大兴机场、雄安新区,北京依靠强大的行政资源和巨量的国企总部成为北方经济的独苗,但如今我们重提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江浙、尤其是上海的发展经验有望成为模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正在重新归位。另一方面长三角和大湾区的联动,本质上也是内循环战略的必然要求,两大顶级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互成犄角之势,互为战略纵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京津冀背靠的日韩和北太平洋贸易线很可能让位给东南亚以及更广阔的西部,未来哪里是战区、哪里是缓冲区、哪里是大后方,谁是一线、二线、三线,其实已经是明牌了。对普通人来说选择城市往往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认清自身的定位,开心最重要,人生也不算长,适合自己的城市才最重要不是吗。
作者:运营管理中心 总经理 张家豪
免责申明:
本报告谨提供给西域棉花网(以下简称本公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报告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买卖出价,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时请注明作者(西域棉花网)与文章来源/原文链接,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非经允许,不得用于盈利目的。